新闻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

矿用控制电缆在潮湿环境,如何防腐蚀损坏?

2025-10-29 09:05:54
作者:翊成网络g

特种电缆


矿用控制电缆在潮湿环境,如何防腐蚀损坏?

在矿山开采场景中,井下潮湿环境是常态 —— 矿井水渗透、地下水汽蒸发、通风不畅导致的高湿度,使井下相对湿度常维持在 85% 以上,部分区域甚至长期积水。矿用控制电缆作为矿山电气系统的 “神经脉络”,承担着信号传输与设备控制的关键任务,一旦在潮湿环境中发生腐蚀损坏,不仅会导致设备停机、生产中断,还可能引发短路、漏电等安全事故,威胁矿工生命安全。据矿山设备故障统计,潮湿环境引发的电缆腐蚀,占井下电缆故障总量的 40% 以上,平均每起故障导致停产 12-24 小时,经济损失超 10 万元。本文将从潮湿环境对电缆的腐蚀机制入手,系统梳理 “选型 - 敷设 - 防护 - 维护” 全流程防腐蚀措施,为矿山企业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。

一、先明机理:潮湿环境如何腐蚀矿用控制电缆?

要做好防腐蚀,需先明确潮湿环境对矿用控制电缆的腐蚀路径。矿用控制电缆的腐蚀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而是 “水分渗透 + 化学侵蚀 + 机械磨损” 共同作用的结果,主要集中在绝缘层、护套层、接头三大部位。

(一)绝缘层腐蚀:水分渗透导致绝缘性能下降

矿用控制电缆的绝缘层(如聚氯乙烯、交联聚乙烯)虽具备一定防水性,但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,水分会通过以下途径渗透:

微观孔隙渗透:绝缘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会形成微小孔隙(直径约 0.1-1μm),潮湿环境中的水汽会通过毛细作用进入孔隙,逐渐在绝缘层内部聚集;

接头缝隙渗透:电缆接头处的绝缘包裹若存在缝隙,水分会直接渗入,导致绝缘层与导体之间形成 “水膜”;

机械损伤渗透:井下运输、安装过程中,绝缘层若出现划痕、破损(即使肉眼不可见),水分会从损伤处快速渗透。

水分渗透后,会导致绝缘层性能显著下降:一方面,水分会降低绝缘材料的体积电阻率(如聚氯乙烯绝缘层在含水率 1% 时,电阻率会从 10??Ω?cm 降至 10??Ω?cm 以下),引发泄漏电流增大,长期运行易导致绝缘层发热老化;另一方面,若井下水中含有矿物质(如氯离子、硫酸根离子),会与绝缘材料发生化学反应,加速绝缘层降解,出现开裂、软化,终失去绝缘功能,引发短路故障。

(二)护套层腐蚀:化学侵蚀与微生物作用加速老化

护套层(如氯丁橡胶、氯化聚乙烯)是电缆的 “外层铠甲”,直接接触潮湿环境与井下介质,腐蚀更为直接:

化学侵蚀:井下水中的酸性物质(如碳酸、硫酸,源于矿石氧化与地下水溶解)会与护套层发生水解反应,如氯丁橡胶中的氯原子会被水中的氢离子取代,导致护套层分子结构破坏,出现硬度增加、弹性下降,终开裂;若水中含有重金属离子(如铁离子、铜离子),会催化护套层氧化,老化速度加快 2-3 倍;

微生物腐蚀:潮湿环境中易滋生硫酸盐还原菌、铁细菌等微生物,这些微生物会附着在护套层表面,代谢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(如硫化氢、有机酸),同时微生物群落形成的生物膜会阻碍护套层散热,加速局部老化,形成 “腐蚀坑”,进一步破坏护套完整性;

机械磨损 + 潮湿协同作用:井下电缆常与巷道壁、设备碰撞摩擦,护套层出现磨损后,潮湿环境会使磨损处的腐蚀速度大幅提升 —— 未磨损的氯丁橡胶护套在潮湿环境中可使用 5 年以上,而磨损处仅 6-12 个月就会出现腐蚀穿孔。

(三)接头腐蚀:易忽视的 “腐蚀重灾区”

电缆接头是连接不同电缆段的关键部位,也是潮湿环境中易发生腐蚀的区域,原因在于:

结构复杂性:接头处需剥去绝缘层与护套层,暴露导体,再通过端子、密封胶、热缩管等组件连接,密封点多(如导体与端子的连接缝、热缩管与护套层的结合处),若密封工艺不当,水分易从缝隙渗入;

电化学反应:接头处不同金属(如铜导体与镀锌端子)接触时,在潮湿环境中会形成原电池,发生电化学腐蚀 —— 铜为正极,锌为负极,水分作为电解质,导致锌端子逐渐溶解,出现 “白锈”,同时产生氢气,破坏接头密封性;

杂质堆积:潮湿环境中,井下粉尘(如煤尘、岩尘)易与水分混合,附着在接头表面,形成 “泥浆状” 杂质,这些杂质不仅会堵塞密封缝隙,还会与接头金属发生化学反应,加速腐蚀,导致接头接触电阻增大,发热烧毁。

二、核心措施一:精准选型,从源头提升防腐蚀能力

在潮湿环境中使用矿用控制电缆,选型是防腐蚀的 “一道防线”。需重点关注电缆的绝缘层、护套层材质、防护结构与执行标准,选择具备 “高防水性、耐化学腐蚀、抗微生物” 特性的电缆,避免因选型不当导致后期腐蚀故障。

(一)绝缘层选型:优先选 “耐水 + 耐化学” 材质

潮湿环境中,绝缘层需同时具备优异的耐水性与耐化学腐蚀性,推荐以下两类材质:

交联聚乙烯(XLPE):相比传统聚氯乙烯(PVC),XLPE 的分子结构为三维网状,水分子更难渗透,体积电阻率是 PVC 的 10-100 倍,在潮湿环境中绝缘性能更稳定;且 XLPE 耐酸性、耐碱性优于 PVC,可耐受 pH 值 3-11 的井下水质,适合大多数潮湿矿井。需注意选择 “辐照交联” 工艺的 XLPE 绝缘层,其耐水性能比 “化学交联” 更优,在 85℃、相对湿度 95% 的环境中,绝缘电阻衰减率仅 10%-15%(化学交联为 30%-40%);

乙丙橡胶(EPDM):若矿井水质腐蚀性强(如 pH 值<3 或>11,含高浓度氯离子),推荐选择 EPDM 绝缘层。EPDM 的主链为饱和结构,无极性基团,水分子难以渗透,且耐化学腐蚀性能优异,可耐受浓度 10% 的盐酸、硫酸,在潮湿腐蚀环境中使用寿命是 XLPE 的 1.5-2 倍。但 EPDM 绝缘层成本较高(比 XLPE 高 30%-50%),且加工难度大,适合高腐蚀风险区域(如金属矿井下、酸性水较多的煤矿)。

(二)护套层选型:3 类高防护材质适配不同潮湿场景

护套层直接接触潮湿环境,需根据矿井湿度、水质腐蚀性选择适配材质:

氯化聚乙烯(CPE):性价比之选,具备优异的耐水性与耐候性,在相对湿度 95% 以下、pH 值 4-10 的环境中,可使用 5-8 年;且 CPE 护套层弹性好、耐磨损,能应对井下轻微机械碰撞,适合大多数煤矿、非金属矿的潮湿巷道;

氯磺化聚乙烯(CSM):若矿井存在轻微化学腐蚀(如含低浓度硫酸盐、氯离子),推荐 CSM 护套层。CSM 在 CPE 基础上引入磺酰氯基团,耐化学腐蚀性能提升 50%,可耐受浓度 5% 的硫酸、10% 的氯化钠溶液,且耐微生物腐蚀性能优异,不易滋生细菌,适合金属矿、化工矿的潮湿环境;

聚四氟乙烯(PTFE):极端腐蚀潮湿环境(如 pH 值<2 或>12,含高浓度重金属离子)的 “选择”。PTFE 化学稳定性极强,几乎不与酸碱物质反应,水分子渗透率极低,在潮湿腐蚀环境中使用寿命可达 10 年以上;但 PTFE 护套层硬度高、弹性差,耐磨损性能一般,且成本极高(比 CPE 高 3-5 倍),仅适合关键设备的控制电缆(如井下主水泵、主通风机的控制电缆)。

(三)防护结构选型:增加 “防水屏障”,阻断水分渗透

除材质外,电缆的防护结构也需针对性优化,通过增加防水层、屏蔽层,进一步提升防腐蚀能力:

增加纵向阻水层:在绝缘层与护套层之间添加纵向阻水带(如膨胀型阻水带),当水分从电缆端部或破损处渗入时,阻水带会遇水膨胀,形成密封屏障,阻止水分沿电缆纵向扩散,避免整段电缆腐蚀;

选择钢带铠装结构:潮湿环境中,推荐选择 “钢带铠装”(如 ST2 型铠装)的矿用控制电缆,钢带不仅能提升电缆的机械强度(防碰撞磨损),还能形成物理屏障,减少水分与护套层的直接接触,延缓腐蚀;需注意选择 “镀锌钢带”,锌层可形成牺牲阳极,保护钢带本身不被腐蚀,镀锌层厚度应≥80μm(普通镀锌层为 50μm);

优化屏蔽结构:若电缆需抗干扰(如传输控制信号),推荐选择 “铜丝 + 铝塑复合带” 的复合屏蔽结构,铝塑复合带不仅能屏蔽干扰信号,还具备优异的防水性,可进一步阻断水分渗透,比单一铜丝屏蔽的防水性能提升 40%。

(四)执行标准:认准 “矿用专用”,避免普通电缆混用

潮湿环境中使用的矿用控制电缆,必须符合《煤矿用阻燃电缆》(MT 818)或《矿用电缆》(GB/T 12972)等矿用专用标准,这些标准对电缆的耐水性、耐腐蚀性有明确要求:

如 MT 818 标准规定,矿用控制电缆需通过 “耐湿热试验”(温度 40℃、相对湿度 93%、持续 21 天),试验后绝缘电阻应不低于 10MΩ,护套层无开裂、软化;

普通控制电缆(如 GB/T 9330 标准)虽也具备一定防水性,但未针对井下潮湿腐蚀环境设计,耐湿热性能、耐化学腐蚀性能远低于矿用标准,若在井下潮湿环境中混用,腐蚀故障概率会增加 3-5 倍,严禁替代使用。

三、核心措施二:科学敷设与密封,减少水分接触

即使选对电缆,若敷设与密封工艺不当,仍会导致水分渗入,加速腐蚀。需结合井下潮湿环境特点,优化敷设路径、固定方式与接头密封,从安装环节阻断腐蚀源头。

(一)敷设路径规划:避开 “高湿积水区”,减少水分浸泡

优先选择干燥区域:敷设前需排查井下湿度分布,优先将电缆敷设在巷道顶部、侧壁干燥处,避开底板积水区、淋水点(如巷道顶板滴水处);若必须经过积水区,需将电缆架设高度提升至积水液面以上 30cm,避免长期浸泡;

避免穿越腐蚀性介质区域:如井下沉淀池、酸性水排水沟,若无法避开,需采用 “穿管保护”,选择耐腐蚀的聚乙烯(PE)或聚氯乙烯(PVC)保护管,保护管直径应比电缆外径大 50%(方便电缆散热),且保护管接口处需用防水胶密封,防止水分进入;

减少弯曲与扭转:电缆敷设时弯曲半径应≥10 倍电缆外径(普通电缆为 6 倍),避免过度弯曲导致绝缘层、护套层出现微观裂纹,水分从裂纹渗入;同时避免电缆扭转,防止护套层与绝缘层分离,形成缝隙。

(二)固定方式:防磨损 + 防积水,避免局部腐蚀

采用悬挂式固定:潮湿环境中,推荐用 “电缆挂钩” 将电缆悬挂在巷道顶部或侧壁,挂钩间距应≤1.5m(普通环境为 2m),避免电缆下垂导致局部积水(如电缆低点积水);挂钩材质选择镀锌钢或工程塑料(如尼龙 66),避免使用普通钢材(易生锈,污染电缆护套层);

避免直接接触潮湿表面:电缆与巷道壁、设备接触处,需垫上耐水绝缘垫(如橡胶垫),厚度≥5mm,减少电缆与潮湿表面的直接摩擦,同时防止巷道壁的酸性水、粉尘污染电缆;

积水区采用支架抬高:在底板积水区,需用金属支架(镀锌钢支架)将电缆抬高,支架高度≥50cm,支架间距≤3m,且支架底部需做防腐处理(如涂刷环氧树脂漆),避免支架生锈污染电缆。

(三)接头密封:“多层防护”,杜绝水分渗入

接头是腐蚀重灾区,需采用 “多层密封” 工艺,确保无水分渗入:

预处理:清洁干燥:制作接头前,需用无水乙醇擦拭电缆端部的绝缘层、护套层,去除表面的水分、粉尘与油污,确保接头部位干燥(含水率≤0.5%),避免水分被包裹在接头内部;

导体连接:防电化学腐蚀:不同金属导体连接时(如铜导体与铝端子),需在接触部位涂抹导电膏(如电力复合脂),减少接触电阻,同时隔绝水分,防止电化学腐蚀;端子压接后,需用热缩管(带胶热缩管)包裹,热缩管收缩后,胶层会融化填充缝隙,形成一道密封;

绝缘恢复:防水绝缘:绝缘层恢复需使用 “防水绝缘胶带 + 热缩管” 组合,先缠绕 3-5 层防水绝缘胶带(如丁基橡胶胶带),胶带搭接宽度≥50%,确保无缝隙;再套上防水热缩管,热缩管两端需超出绝缘层 10cm,加热收缩后,热缩管与电缆护套层紧密结合,形成第二道密封;

护套恢复:机械防护 + 防水:护套层恢复需使用 “铠装热缩管”(若电缆有铠装)或 “重型防水热缩管”,热缩管内需添加防水胶条,收缩后胶条融化,填充铠装缝隙,形成第三道密封;在接头两端缠绕 2-3 层不锈钢带,增强机械强度,防止碰撞损坏密封结构。

四、核心措施三:日常维护与监测,及时发现腐蚀隐患

潮湿环境中,矿用控制电缆的腐蚀是一个渐进过程,需通过定期维护与监测,及时发现早期腐蚀隐患,避免故障扩大。维护重点围绕 “外观检查、性能测试、腐蚀修复” 展开,建议制定月度、季度、年度维护计划。

(一)外观检查:直观发现早期腐蚀迹象

月度外观检查:重点检查电缆护套层、接头部位,记录以下腐蚀迹象:

护套层:是否出现变色(如发黄、发黑)、开裂、软化、鼓包(微生物腐蚀形成的气泡),若局部出现直径≥5mm 的鼓包或长度≥10mm 的裂纹,需标记并跟踪;

接头部位:是否出现渗水、锈蚀(如端子处出现 “白锈”“绿锈”)、密封胶脱落,若发现渗水,需立即停机处理,避免水分进一步渗入;

铠装层:镀锌钢带是否出现锌层脱落、生锈,若生锈面积超过铠装层总面积的 10%,需除锈并涂刷防腐漆(如环氧富锌漆)。

雨季加强检查:矿井雨季(湿度≥90%)时,需将外观检查频率从月度增至每周 1 次,重点检查低洼积水区、淋水点附近的电缆,及时清理电缆表面的积水、淤泥,避免长期浸泡。

(二)性能测试:量化评估腐蚀程度,提前预警

季度绝缘电阻测试:使用 2500V 兆欧表,测试电缆绝缘层的绝缘电阻,若绝缘电阻值低于 10MΩ(新电缆为 100MΩ 以上),说明绝缘层已出现水分渗透或腐蚀,需进一步排查;若绝缘电阻持续下降(每次测试下降超过 20%),需更换电缆段;

半年介损测试:通过介损测试仪,测量电缆绝缘层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(tanδ),tanδ 值越大,说明绝缘层老化腐蚀越严重。新电缆 tanδ 值≤0.005,若测试值>0.01,需分析原因(如水分渗透、化学腐蚀),并采取修复措施;

年度接头接触电阻测试:使用直流双臂电桥,测试电缆接头的接触电阻,接触电阻应≤1.2 倍同长度电缆的导体电阻,若超过阈值,说明接头存在腐蚀(如端子氧化、杂质堆积),需拆解接头,清理腐蚀部位后重新密封。

(三)腐蚀修复:分阶段处理,避免故障扩大

根据腐蚀程度,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,避免小腐蚀发展为大故障:

轻度腐蚀(护套层轻微变色、无裂纹):用砂纸(120 目)打磨护套层表面,去除腐蚀层,然后涂刷耐水防腐涂料(如氯丁橡胶涂料),涂料厚度≥0.5mm,形成新的防护层;

中度腐蚀(护套层出现裂纹、鼓包,绝缘层未受损):先切除腐蚀段的护套层(切除长度应超出腐蚀区域 10cm),更换新的护套层(材质与原护套一致),然后用热缩管密封接口,确保防水;

重度腐蚀(绝缘层受损、接头渗水):需整段更换电缆或接头,更换后的电缆需重新进行敷设、密封,更换的接头需通过绝缘电阻测试(≥10MΩ)后,方可投入


标签

本文网址:/news/759.html
下一篇:没有了

最近浏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