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矿用控制电缆作为矿山生产中连接控制设备、传输信号与电力的核心部件,长期处于潮湿、粉尘多、机械冲击频繁的恶劣工况,绝缘层易出现磨损、划伤、老化等破损问题。绝缘破损不仅会导致电缆漏电、信号干扰,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短路、火灾甚至爆炸(尤其在瓦斯矿井中),直接威胁矿山生产安全与人员生命安全。因此,及时、规范处理绝缘破损至关重要。本文将从绝缘破损的风险评估入手,按破损程度分类提供针对性处理方案,详细拆解工具准备、操作流程、质量检验及后期防护措施,同时明确处理过程中的安全规范,帮助矿山工作人员高效解决绝缘破损问题,恢复电缆正常功能。
一、绝缘破损的风险评估与原因分析:为处理方案提供依据
在处理绝缘破损前,需先评估破损带来的安全风险,分析破损原因,避免盲目修复导致问题扩大或遗漏潜在隐患。
1. 风险评估:明确破损危害等级
根据绝缘破损的程度、位置及矿山工况,将风险分为三级,不同等级对应不同处理优先级:
低风险破损:绝缘层轻微划伤(深度≤0.5mm,未伤及内护套或导体),且破损位置位于非防爆区域、无瓦斯积聚的干燥环境,仅可能出现轻微漏电(对地绝缘电阻≥10MΩ),无短路或爆炸风险,可在计划停机时处理。
中风险破损:绝缘层破损深度超过 0.5mm,伤及内护套但未接触导体,或破损位置位于潮湿环境(如井下积水区),对地绝缘电阻降至 1-10MΩ,可能出现漏电电流增大、信号干扰,需在 24 小时内停机处理,避免破损扩大。
高风险破损:绝缘层全破损,导体裸露或内护套破损导致导体与屏蔽层接触,对地绝缘电阻<1MΩ,或破损位置位于瓦斯矿井、粉尘爆炸危险区域,存在短路、电火花引发爆炸的风险,需立即停机断电,禁止电缆继续使用,优先紧急处理。
评估方法:使用绝缘电阻测试仪(如 500V 兆欧表)测量电缆对地绝缘电阻,结合肉眼观察破损深度与位置,参考矿山《电气安全规程》判定风险等级;若破损位置难以直接观察(如埋地电缆),可通过电缆故障定位仪(如时域反射仪)确定破损点位置与程度。
2. 破损原因分析: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发生
常见的矿用控制电缆绝缘破损原因主要有四类,处理后需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:
机械损伤:占破损原因的 60% 以上,包括电缆敷设时被尖锐岩石、设备边角划伤,运行中受矿车、支架等机械挤压,或电缆悬挂不当导致与其他部件摩擦(如与巷道顶板金属支架长期摩擦),这类破损多为局部、不规则划伤,且常伴随外护套破损。
环境老化:矿山井下潮湿(相对湿度常超过 90%)、腐蚀性气体(如硫化氢、二氧化碳)多,长期作用下绝缘层(如聚氯乙烯、交联聚乙烯材质)会出现老化龟裂、软化发黏,尤其在温度波动大的区域(如靠近加热设备处),老化速度更快,这类破损多为大面积、均匀性开裂。
安装不当:电缆敷设时弯曲半径过小(小于电缆外径的 10 倍),导致绝缘层因过度拉伸出现裂纹;或接头制作时绝缘层被工具划伤,未及时修复,运行中破损扩大;这类破损多集中在电缆弯曲处或接头附近。
意外冲击:井下爆破作业产生的冲击波、重物坠落砸击电缆,导致绝缘层瞬间受力破损,这类破损多为严重破损,常伴随导体变形或断裂,需紧急处理。
二、处理前准备:工具、材料与安全防护
无论何种程度的绝缘破损,处理前需做好工具、材料准备与安全防护,确保操作过程安全、高效,避免二次损伤或人员伤害。
1. 工具准备:适配矿用电缆特性
矿用控制电缆多为多芯、铠装结构(如钢带铠装、钢丝铠装),需准备专用工具,避免普通工具无法适配或损坏电缆:
清洁工具:高压风枪(0.5-0.8MPa,用于清理电缆表面粉尘、煤渣)、棉布(无绒毛,避免纤维残留影响绝缘修复)、无水乙醇(用于擦拭破损处油污、杂质,确保修复材料附着力)、细毛刷(刷毛柔软,用于清理破损缝隙内的细小杂物)。
剥离与打磨工具:电缆剥线钳(带绝缘层专用刀片,避免划伤导体)、壁纸刀(刀片需锋利,用于精细剥离破损绝缘层)、砂纸(800 目、1200 目,用于打磨破损处绝缘层表面,增强修复材料贴合度)、钢丝刷(用于清理铠装层表面锈蚀,仅在破损涉及铠装层时使用)。
修复工具:热风枪(带温度调节功能,温度范围 50-200℃,用于加热绝缘修复带或热缩管)、绝缘胶带缠绕器(可选,用于均匀缠绕绝缘胶带,提高修复效率)、压接钳(用于压接热缩管或接头端子,仅在重度破损需接头处理时使用)。
检测工具:绝缘电阻测试仪(500V 或 1000V 兆欧表,用于修复前后测量绝缘电阻)、万用表(用于检测导体通断,避免修复时误断导体)、红外测温仪(用于监测热风枪加热温度,防止温度过高损坏电缆)。
2. 材料准备:选择矿用专用、防爆型材料
矿用控制电缆对绝缘材料的耐候性、防爆性要求严格,需选择符合《煤矿安全规程》及国家标准的专用材料,禁止使用普通民用绝缘材料:
绝缘修复带:优先选择矿用阻燃绝缘胶带(如氯丁橡胶材质,耐温 - 30℃至 105℃,阻燃等级达到 GB/T 18380.1-2001 要求)或半导电阻燃修复带(用于屏蔽型电缆,避免信号干扰),宽度选择 20mm 或 30mm,根据破损面积适配。
热缩管:用于中度破损修复,选择矿用双壁热缩管(内壁带热熔胶,收缩比 3:1 或 4:1,耐电压≥10kV,阻燃、防水),直径需比电缆外径大 1-2mm,确保收缩后紧密贴合。
绝缘浇注剂:用于重度破损或接头修复,选择矿用环氧树脂浇注剂(固化后绝缘电阻≥1000MΩ,耐温 - 40℃至 120℃,防水等级 IP68),需搭配专用固化剂,按比例混合使用。
辅助材料:铠装层修复用钢带(或钢丝)、防锈漆(用于修复铠装层锈蚀)、防水密封胶(用于潮湿环境破损修复,增强防水性)、标识牌(用于标记修复日期、责任人,便于后期跟踪)。
3. 安全防护:落实矿山电气安全规范
矿用控制电缆处理涉及断电、井下作业,需严格遵守安全防护措施,避免触电、瓦斯爆炸等风险:
断电与验电:处理前必须断开电缆两端连接的设备电源,悬挂 “禁止合闸,有人工作” 警示牌;用验电器(符合井下防爆等级)检测电缆是否断电,确认无电后再进行操作;若在瓦斯矿井作业,需先检测作业区域瓦斯浓度,浓度<0.5% 时方可开始操作,且全程通风。
个人防护:操作人员需穿戴绝缘手套(耐压等级≥10kV)、绝缘鞋(防砸、防穿刺)、安全帽、防尘口罩(井下粉尘较多时);若处理位置较高(如巷道顶部电缆),需使用稳固的脚手架或登高梯,禁止攀爬设备或电缆架。
现场防护:在作业区域设置警示带,禁止无关人员进入;若处理位置靠近积水区,需先排除积水或铺垫绝缘垫,防止操作人员触电;携带便携式瓦斯检测仪(若为瓦斯矿井),实时监测瓦斯浓度,浓度超过 0.5% 时立即停止作业,撤离现场。
三、分程度绝缘破损处理方案:从轻微到重度的实操步骤
根据绝缘破损程度(轻微、中度、重度),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,确保修复后电缆绝缘性能、机械强度符合矿用标准,以下为详细操作流程。
1. 轻微破损处理:绝缘胶带缠绕修复(适用于低风险破损)
轻微破损指绝缘层划伤深度≤0.5mm,未伤及内护套,且对地绝缘电阻≥10MΩ,修复核心是用绝缘胶带填补破损,恢复绝缘性能。
操作步骤:
清洁破损区域:用高压风枪吹除电缆表面粉尘、煤渣,再用棉布蘸取无水乙醇,反复擦拭破损处及周边 5cm 范围,去除油污、杂质,确保表面干燥(可使用红外测温仪检测表面温度,确认无水分残留)。
打磨粗糙化:用 800 目砂纸轻轻打磨破损处绝缘层表面,打磨方向沿电缆长度方向(避免横向打磨导致绝缘层开裂),打磨至表面无光泽、有细微粗糙感即可,增强绝缘胶带与绝缘层的附着力;打磨后用棉布擦净粉尘。
缠绕绝缘胶带:选择矿用阻燃绝缘胶带,从破损处左侧 5cm 处开始缠绕,缠绕时胶带重叠宽度为胶带宽度的 1/2,力度均匀(以胶带紧密贴合绝缘层、无气泡为宜),缠绕至破损处右侧 5cm 处,确保破损区域全被覆盖;若破损处位于潮湿环境,需在一层绝缘胶带外再缠绕一层防水密封胶,增强防水性。
压实与检测:缠绕完成后,用手沿电缆长度方向反复按压胶带,确保胶带与绝缘层紧密贴合,无松动或气泡;待胶带自然固化(通常 24 小时,环境温度低于 10℃时需延长至 48 小时)后,用 500V 兆欧表测量电缆对地绝缘电阻,电阻值≥10MΩ 即为修复合格。
2. 中度破损处理:热缩管密封修复(适用于中风险破损)
中度破损指绝缘层破损深度超过 0.5mm,伤及内护套但未接触导体,或破损处位于潮湿环境,需用热缩管进行密封修复,增强绝缘与防水性能。
操作步骤:
预处理破损区域:按轻微破损步骤 1-2 清洁、打磨破损处;若内护套有轻微破损(未暴露屏蔽层),用绝缘胶带先缠绕 2-3 层,覆盖内护套破损处,再进行后续操作;若屏蔽层暴露,需用半导电阻燃胶带缠绕屏蔽层,恢复屏蔽功能,避免信号干扰。
选择与裁剪热缩管:根据电缆外径选择合适规格的矿用双壁热缩管(直径比电缆外径大 1-2mm),裁剪热缩管长度,确保热缩管覆盖破损处两侧各 10cm(例如破损长度 2cm,热缩管长度需 22cm 以上),避免热缩后破损处未全覆盖。
套入热缩管:将裁剪好的热缩管从电缆一端套入,移动至破损区域,确保热缩管中心与破损处对齐;若电缆两端已连接设备无法从端部套入,需使用 “开口热缩管”,开口处朝向远离破损的一侧,套入后用专用胶水密封开口缝隙。
加热收缩与密封:启动热风枪,调至中温档(120-150℃),从热缩管中间向两端均匀加热(避免从一端开始加热导致空气残留形成气泡),加热过程中用手轻触热缩管,感受是否软化收缩,直至热缩管紧密贴合电缆表面,内壁热熔胶溢出(说明密封良好);加热时保持热风枪与热缩管距离 15-20cm,避免局部温度过高烧毁绝缘层。
质量检验:热缩管冷却至室温后(约 30 分钟),用手按压热缩管,检查是否有松动、气泡或未收缩区域;用 500V 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,电阻值≥50MΩ(潮湿环境需≥20MΩ),同时用防水测试仪(如 IP68 防水测试设备)检测防水性能,无渗水即为合格。
3. 重度破损处理:接头重构或局部更换(适用于高风险破损)
重度破损指绝缘层全破损、导体裸露,或内护套、铠装层同时破损,需通过接头重构(破损处截断后做接头)或局部更换电缆段修复,确保修复后电缆性能符合矿用安全标准。
操作步骤(以接头重构为例):
截断破损电缆:确认电缆断电后,用电缆剪在破损处两侧各 50cm 处截断电缆(避免保留破损区域),若导体有变形或氧化,需用砂纸打磨导体表面至露出金属光泽,去除氧化层;测量截断后两段电缆的长度,确保接头后能满足敷设需求(预留 10-15cm 冗余长度)。
剥离电缆结构层:按矿用电缆接头标准,逐层剥离两段电缆的外护套、铠装层、内护套、屏蔽层,剥离长度按接头端子规格确定(通常外护套剥离 15cm,铠装层剥离 12cm,内护套剥离 8cm,屏蔽层剥离 6cm,绝缘层剥离 3cm),避免损伤导体或其他结构层;剥离铠装层后,用防锈漆涂刷铠装层断面,防止锈蚀。
压接导体端子:选择与电缆导体截面积匹配的矿用防爆端子(如铜鼻子),将导体插入端子内,用压接钳按规定压力(根据端子规格,通常为 15-20MPa)压接 2-3 处,压接后检查端子是否牢固(拉动端子无松动),导体无外露;若为多芯电缆,需分别压接各芯线端子,并用绝缘胶带包裹各端子,避免芯线之间短路。
绝缘与密封处理:在两段电缆的内护套与端子之间填充矿用环氧树脂浇注剂,浇注剂需覆盖端子及内护套剥离处,厚度不小于 5mm,确保全密封;待浇注剂固化(常温下 24-48 小时,或按产品说明加热固化)后,缠绕半导电阻燃胶带恢复屏蔽层,再缠绕矿用阻燃绝缘胶带覆盖绝缘层剥离处,缠绕长度超过剥离处两侧各 5cm。
铠装层与外护套修复:用钢带(或钢丝)缠绕修复铠装层,缠绕方向与原铠装层一致,重叠宽度为钢带宽度的 1/2,两端与原铠装层焊接(或用专用卡箍固定);铠装层修复后,套入矿用防爆热缩管(覆盖外护套剥离处两侧各 10cm),加热收缩后,在热缩管两端与外护套结合处涂抹防水密封胶,增强防水性。
整体检测:修复完成后,用 1000V 兆欧表测量电缆对地及芯线之间的绝缘电阻,绝缘电阻≥100MΩ;在接头处涂抹肥皂水,通入 0.5MPa 压缩空气,检查是否有气泡(无气泡说明密封良好);若为瓦斯矿井,需进行防爆性能检测(如气密性测试),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。
四、修复后的后期防护与预防措施:避免破损再次发生
绝缘破损修复后,需采取后期防护措施,同时从敷设、维护、巡检等环节预防破损,延长电缆使用寿命。
1. 修复后防护:保护修复区域免受二次损伤
标识与记录:在修复处悬挂标识牌,注明修复日期、破损程度、责任人及下次检查时间;将修复情况录入矿山电缆管理档案,定期跟踪修复区域状态,低风险修复每月检查一次,中高风险修复每两周检查一次。
物理防护:若修复处位于易受机械冲击的区域(如矿车通行附近),需安装金属保护管(如镀锌钢管)或防护支架,保护管长度需超过修复处两侧各 50cm,避免矿车、设备碰撞导致修复处破损;若修复处位于潮湿或积水区,需抬高电缆敷设高度(高于积水面 20cm 以上),或包裹防水套管。
定期检测:每月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检测修复处绝缘电阻,记录数据变化趋势,若电阻值持续下降(如每月下降超过 10%),需重新检查修复处,排查是否存在隐性破损;每季度对修复处进行外观检查,查看绝缘胶带、热缩管是否有老化、开裂,及时更换损坏的防护部件。
2. 破损预防措施:从源头减少破损风险
规范敷设操作:电缆敷设时确保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 10 倍(铠装电缆不小于 12 倍),避免过度拉伸或挤压;在巷道顶板、侧壁敷设时,使用专用电缆挂钩(间距 1.5-2m),避免电缆与岩石、金属支架直接接触;穿越巷道、设备基础时,套入保护管(如 PE 管或钢管),保护管两端做好密封,防止杂物进入。
加强日常维护:每周对井下电缆进行巡检,重点检查电缆敷设处是否有岩石松动、设备移位可能挤压电缆,及时清理电缆表面堆积的粉尘、煤渣(用高压风枪吹扫,避免用硬物刮擦);每季度对电缆接头、弯曲处进行绝缘电阻检测,提前发现老化或隐性破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