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

矿用控制电缆敷设时需注意哪些防护要点?

2025-08-20 09:25:17
作者:翊成网络g

矿用控制电缆 MKVVR


矿用控制电缆是矿山井下电气系统的 “神经脉络”,负责传输设备控制信号与监测数据,其敷设质量直接影响矿山生产安全与设备稳定运行。井下环境存在潮湿积水、粉尘堆积、机械碰撞、顶板垮落风险,且空间狭窄、作业条件复杂,若敷设时防护不当,易导致电缆绝缘层破损、信号传输中断,甚至引发漏电、短路等安全事故。因此,矿用控制电缆敷设需遵循 “安全优先、防护全面、合规规范” 原则,从路径规划、机械防护、环境适应、连接密封等方面落实防护要点,确保电缆在全生命周期内稳定可靠运行。

一、路径规划:避开风险源,奠定防护基础

科学的敷设路径是电缆防护的前提,需结合井下巷道布局、设备位置、地质条件,避开高风险区域,减少外界因素对电缆的损伤。路径规划需遵循 “三避三靠” 原则,即 “避开顶板破碎区、避开淋水点、避开设备运行盲区;靠巷道侧壁稳定段、靠电缆桥架固定端、靠检修通道一侧”,同时满足《煤矿安全规程》中 “电缆敷设路径需与动力电缆保持安全距离” 的要求(控制电缆与动力电缆平行敷设时,间距不小于 0.1m;交叉敷设时,间距不小于 0.05m)。

(一)避开高风险区域

首先需排查敷设路径上的 “显性风险”:顶板破碎区易发生矸石坠落,可能砸伤电缆,需优先选择顶板支护完好(如采用锚网索支护)的巷道段;淋水点(如巷道顶板裂隙渗水、井下排水管路接口漏水处)会导致电缆长期浸泡,加速绝缘层老化,需绕开或通过设置防水棚(采用防水帆布或铁皮搭建)遮挡淋水;设备运行盲区(如刮板输送机机头、转载机两侧)易因设备移动或物料掉落碰撞电缆,需将路径设置在设备操作视野范围内,或与设备保持不小于 0.5m 的安全距离。

其次需规避 “隐性风险”:若路径经过采空区附近,需评估岩层移动对电缆的影响,避免因岩层沉降导致电缆被拉伸或挤压;穿越巷道交叉口时,需避开车辆通行频繁区域,若无法避开,需规划 “地下穿管敷设” 方案(采用镀锌钢管或矿用聚乙烯保护管),防止车辆碾压电缆。例如,某煤矿在井下运输大巷敷设控制电缆时,原路径需经过刮板输送机机头盲区,后调整为沿巷道另一侧稳定侧壁敷设,并与输送机保持 0.8m 间距,同时在路径上方安装顶板防护网,有效避免了机械碰撞风险。

(二)优化路径经济性与可维护性

路径规划需兼顾防护效果与后期维护:尽量选择直线敷设,减少弯曲次数(电缆弯曲半径需符合要求,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 10 倍;橡皮绝缘电缆不小于外径的 15 倍),避免因过度弯曲导致内部线芯断裂;路径需靠近检修通道,便于后期巡检与维修,若巷道内有电缆桥架,优先采用桥架敷设(桥架需选用矿用防腐型,且固定在巷道侧壁 1.5m 高度以上,防止人员碰撞),无桥架时需沿侧壁打眼固定电缆钩(电缆钩间距不大于 1m,且需水平排列,避免电缆下垂受力)。

例如,某金属矿山井下巷道敷设控制电缆时,采用 “桥架 + 电缆钩” 组合路径:在主巷道段使用矿用不锈钢桥架(耐潮湿腐蚀),分支巷道段因空间狭窄,采用高强度塑料电缆钩(承重不小于 50kg)沿侧壁固定,电缆钩间距 0.8m,且每 5m 设置一个固定支架,既保证了电缆稳定敷设,又便于检修人员定期检查。

二、机械防护:抵御物理损伤,强化结构保护

井下机械损伤是电缆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,需通过 “外部防护 + 固定加固” 双重措施,抵御碰撞、挤压、拉伸等物理作用,保护电缆绝缘层与线芯。机械防护需根据敷设方式(架空敷设、沿地敷设、穿管敷设)选择适配方案,同时满足矿用设备 “抗冲击、抗磨损” 的防护要求。

(一)架空敷设:防碰撞、防坠落

架空敷设(通过电缆钩、桥架、支架悬挂)是井下控制电缆的主要方式,需重点防护 “横向碰撞” 与 “纵向拉伸”。首先,电缆外层需加装机械保护套:若路径经过人员或设备通行频繁区域,需在电缆外层套矿用聚乙烯保护管(壁厚不小于 3mm,具备抗冲击性能,常温下可承受 10kg 铁锤冲击不破裂);若电缆需跨越巷道(如从主巷道到工作面顺槽),需使用钢缆悬挂(钢缆直径不小于 8mm),并在电缆外层缠绕耐磨胶带(如氯丁橡胶胶带),防止电缆与钢缆摩擦磨损绝缘层。

其次,固定方式需牢固可靠:电缆钩需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在巷道侧壁(螺栓深度不小于 50mm,确保拉力不小于 200N),避免因固定松动导致电缆坠落;桥架敷设时,电缆需用电缆扎带(选用阻燃型,耐温范围 - 40℃至 80℃)固定在桥架内,每 0.5m 固定一处,防止电缆在桥架内滑动摩擦;跨越巷道的电缆需在两端设置 “防坠支架”(采用角钢焊接,与巷道顶板支护结构连接),同时在电缆中间位置加装承重吊环,分担电缆自重,避免因长期拉伸导致线芯断裂。

例如,某煤矿在井下综采工作面顺槽敷设控制电缆时,采用 “电缆钩 + 保护管” 防护:电缆钩间距 0.9m,固定螺栓深度 60mm,电缆外层套壁厚 5mm 的聚乙烯保护管,保护管两端用防水胶带密封,防止粉尘进入管内。在工作面端头(设备移动频繁区域),额外安装金属防护栏(高度 1.2m,与电缆间距 0.3m),有效避免了采煤机、液压支架等设备碰撞电缆。

(二)沿地敷设:防碾压、防腐蚀

部分井下区域(如井下配电室门口、临时检修点)因空间限制需沿地敷设电缆,需重点防护 “车辆碾压” 与 “地面腐蚀”。首先,需采用 “穿管 + 垫层” 防护:电缆穿入矿用镀锌钢管(管径比电缆外径大 20% 以上,如电缆外径 20mm 时,选用管径 25mm 的钢管),钢管需埋入地下不小于 0.3m,地面铺设混凝土垫层(厚度不小于 100mm),防止车辆碾压导致钢管变形;若地面有积水,需在钢管下方铺设碎石垫层(厚度不小于 50mm),提高排水性,避免钢管长期浸泡生锈。

其次,电缆需选用 “加强型护套”:沿地敷设的控制电缆需优先选择钢带铠装聚氯乙烯绝缘电缆(型号如 KVV22),铠装层能抵御地面杂物的刮擦与轻微碾压,绝缘层需符合 GB/T 12706.2-2022《额定电压 1kV(Um=1.2kV)到 35kV(Um=40.5kV)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 第 2 部分:额定电压 6kV(Um=7.2kV)到 35kV(Um=40.5kV)电缆》中 “耐磨损、耐挤压” 要求。例如,某金属矿山井下水泵房门口沿地敷设控制电缆时,采用 KVV22-4×1.5 型铠装电缆,穿入 DN32 镀锌钢管,埋入地下 0.4m,地面浇筑 150mm 厚混凝土,同时在钢管两端设置防水密封接头,防止地面水渗入管内,使用 3 年后电缆绝缘性能仍符合要求。

(三)穿管敷设:防冲击、防异物

穿越巷道壁、设备基础时需采用穿管敷设,保护电缆免受岩层挤压或异物侵入。穿管材质需根据场景选择:穿越混凝土基础时,选用镀锌钢管(壁厚不小于 2.5mm),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挤压电缆;穿越潮湿或腐蚀性区域(如井下酸性水积水区)时,选用耐腐蚀性强的矿用聚乙烯管(材质为 HDPE,具备抗酸、抗碱性能)。

穿管过程中需注意 “管内防护”:钢管内壁需打磨光滑,去除毛刺(可用砂纸或钢丝刷清理),避免穿管时划伤电缆绝缘层;管内需预留不小于 10% 的空间(如管径 50mm 的钢管,仅敷设 1 根外径 30mm 的电缆),便于电缆散热与后期检修;钢管两端需安装矿用防爆密封接头(符合 Ex d IIB T4 防爆等级),密封接头内填充防爆密封胶泥,防止瓦斯、粉尘进入管内,同时阻断水和潮气侵入。例如,某煤矿井下中央变电所电缆穿越防火墙时,采用 DN80 镀锌钢管,管内壁打磨光滑后,穿入 2 根 KVV-7×1.0 型控制电缆,钢管两端安装 Ex d IIB T4 防爆密封接头,填充密封胶泥至密封,经检测符合《煤矿井下消防、洒水设计规范》要求。

三、环境防护:适应井下特殊环境,延长电缆寿命

井下潮湿、多粉尘、有腐蚀性气体(如硫化氢、二氧化碳)的环境,会加速电缆绝缘层老化、金属护套腐蚀,需通过 “防水、防尘、防腐蚀” 防护措施,提升电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,确保其绝缘性能与机械性能长期稳定。

(一)防水防护:阻断潮气侵入

井下潮湿环境(相对湿度常达 90% 以上)与淋水点会导致电缆绝缘层吸潮,绝缘电阻下降,引发漏电故障。防水防护需从 “敷设过程防水” 与 “接头防水” 两方面入手:敷设前需检查电缆绝缘层是否完好(用 500V 兆欧表测量,绝缘电阻不小于 10MΩ),若电缆端头密封破损,需重新用热缩管(矿用阻燃热缩管,收缩率不小于 50%)密封;敷设过程中,若路径经过淋水点,需在电缆上方搭建防水棚(采用角钢支架 + 防水铁皮,棚体宽度比电缆敷设宽度大 0.3m,长度覆盖淋水区域两端各 1m),同时在电缆下方铺设防水布(选用 PVC 防水布,厚度不小于 0.5mm),形成 “上遮下挡” 的防水结构。

电缆接头是防水薄弱环节,需采用 “三层密封” 工艺:一层用绝缘胶带(矿用自粘式绝缘胶带,耐温范围 - 30℃至 80℃)缠绕接头处,覆盖接头两端各 100mm;第二层缠绕防水胶带(如丁基橡胶防水胶带),缠绕时需重叠 50%,确保无空隙;第三层套热缩防水套管(选用带胶热缩管,收缩后能与电缆护套紧密贴合),加热收缩时需从中间向两端均匀加热,避免气泡产生。例如,某煤矿在井下综采工作面敷设控制电缆时,对中间接头采用 “绝缘胶带 + 防水胶带 + 热缩套管” 密封,经井下淋水环境测试,6 个月后接头处绝缘电阻仍保持在 15MΩ 以上,无吸潮现象。

(二)防尘防护:避免粉尘堆积

井下粉尘(如煤尘、岩尘)会附着在电缆表面,若长期堆积,一方面会阻碍电缆散热(导致电缆温度升高,加速绝缘老化),另一方面粉尘进入电缆接头或桥架内,可能引发接触不良或信号干扰。防尘防护需做到 “敷设时防污染,敷设后定期清理”:敷设前需清理路径上的粉尘(用压缩空气吹扫巷道侧壁或桥架内的粉尘),电缆敷设时需避免拖曳过程中沾染大量粉尘(可在电缆下方铺设防尘布);敷设完成后,需在电缆桥架或电缆钩上方安装防尘盖板(采用薄钢板或塑料板,盖板与桥架间隙不大于 5mm),减少粉尘落入。

对于易积尘区域(如井下掘进工作面附近),需制定 “定期清理制度”:每周用压缩空气(压力不大于 0.3MPa,避免压力过大损伤电缆绝缘层)吹扫电缆表面粉尘,每月用干抹布擦拭接头处粉尘,确保电缆表面无明显粉尘堆积。例如,某金属矿山井下破碎硐室(粉尘浓度较高)的控制电缆,采用 “桥架 + 防尘盖板” 敷设,同时每周安排专人用低压压缩空气吹扫,使用 2 年后电缆表面无粉尘堆积,散热性能良好,电缆运行温度稳定在 40℃以下(低于电缆允许高温度 60℃)。

(三)防腐蚀防护:抵御化学侵蚀

部分矿山井下存在酸性水(pH 值小于 5.5)或腐蚀性气体(如硫化氢浓度超过 10ppm),会对电缆金属护套(如钢带铠装)产生电化学腐蚀,对塑料绝缘层产生溶胀作用。防腐蚀防护需从 “材质选型” 与 “外部防护” 两方面落实:优先选用防腐蚀性能优异的电缆,如对酸性环境,选用聚乙烯绝缘、聚氯乙烯护套的控制电缆(型号如 KVVP,P 代表铜丝屏蔽,同时具备防腐蚀与抗干扰性能);对含硫化氢环境,选用氯丁橡胶护套电缆(氯丁橡胶具备耐硫化氢腐蚀性能)。

外部防护可采用 “防腐涂层” 或 “隔离层”:若电缆需沿腐蚀性较强的巷道侧壁敷设,可在电缆外层涂刷矿用防腐涂料(如环氧树脂防腐漆,涂刷厚度不小于 0.2mm,涂刷 2 遍);若电缆穿越酸性水积水区,需在保护管(如聚乙烯管)内壁涂刷防腐涂层,同时在管内填充惰性气体(如氮气),隔绝腐蚀性介质与电缆接触。例如,某硫铁矿井下(硫化氢浓度较高)敷设控制电缆时,选用 KVVP-5×1.0 型铜丝屏蔽电缆,外层涂刷环氧树脂防腐漆,同时穿入 HDPE 保护管,管内填充氮气,经检测,1 年后电缆护套无腐蚀痕迹,屏蔽层电阻无明显变化。

四、连接与标识:规范处理细节,保障安全运行

电缆连接质量与标识清晰度直接影响后期维护与故障排查,需遵循 “规范连接、清晰标识” 原则,避免因连接不当导致信号中断或误操作,同时确保检修人员能快速识别电缆用途与走向。

(一)规范连接:确保接触可靠

电缆连接需符合《煤矿机电设备检修质量标准》要求,控制电缆芯线连接需采用 “压接 + 焊接” 双重固定方式:首先用矿用专用压接端子(材质与电缆芯线材质一致,如铜芯电缆用铜端子)压接芯线,压接时需使用液压压接钳(压接压力不小于 10MPa),确保端子与芯线紧密贴合;若芯线截面积大于 2.5mm?,需在压接后进行锡焊(采用低熔点焊锡,焊接温度不超过 250℃,避免高温损伤绝缘层),增强接触可靠性。

连接后需进行绝缘处理:芯线连接完成后,需用绝缘套管(选用与电缆绝缘层材质一致的套管,如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用聚氯乙烯套管)分别套住每根芯线接头,套管长度需覆盖接头两端各 50mm;若多根芯线并排连接,需用绝缘隔板(矿用阻燃绝缘隔板,厚度不小于 1mm)分隔,防止芯线之间短路。例如,某煤矿井下绞车房控制电缆连接时,采用 “压接端子 + 锡焊” 固定,芯线接头套聚氯乙烯绝缘套管,并用绝缘隔板分隔,经通电测试,信号传输稳定,无接触不良现象。

(二)清晰标识:便于维护识别

电缆标识需做到 “一处一标、信息完整”,标识内容包括 “电缆型号、用途、长度、敷设日期、责任人”,标识方式需适应井下潮湿、多粉尘环境,避免标识模糊或脱落。常用的标识方式有两种:一是在电缆敷设路径的关键节点(如巷道交叉口、电缆桥架分支处)悬挂矿用不锈钢标识牌(尺寸不小于 100mm×50mm,标识文字采用激光雕刻,清晰耐磨);二是在电缆护套上涂刷标识(采用矿用耐磨油漆,颜色选用红色或黄色,与电缆护套颜色形成对比),标识间距不大于 50m,且在电缆两端、接头处必须设置标识。

例如,某煤矿在井下中央变电所至采区配电室的控制电缆敷设时,每 30m 在电缆护套上涂刷 “KVV-10×1.5 绞车控制 2025.08 张三” 的标识,在巷道交叉口悬挂不锈钢标识牌,标注 “电缆走向:至采区配电室 长度:250m”,检修人员可快速识别电缆用途与走向,大幅提升了故障排查效率。

综上,矿用控制电缆敷设的防护要点需贯穿 “路径规划 - 机械防护 - 环境适应 - 连接标识” 全流程,既要抵御井下机械碰撞、潮湿腐蚀等外部风险,又要确保连接可靠、标识清晰,符合《煤矿安全规程》与行业标准要求。只有全面落实防护措施,才能有效降低电缆故障概率,为矿山井下电气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。在实际敷设过程中,还需结合具体矿山的地质条件、巷道环境调整防护方案,必要时邀请专业机构进行敷设方案评审,确保防护措施科学有效。


标签

本文网址:/news/749.html

最近浏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