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

矿用控制电缆外皮破损该怎么应急修复?

2025-09-10 05:05:51
作者:翊成网络g

矿用控制电缆 MKVVR


矿用控制电缆是矿山电气系统的 “神经脉络”,负责传输设备控制信号与低压电力,其外皮(通常为聚氯乙烯 PVC、氯丁橡胶或交联聚乙烯 XLPE 材质)不仅起绝缘保护作用,还需抵御井下潮湿、粉尘、机械碰撞及化学腐蚀。一旦外皮破损,可能导致绝缘性能下降、信号干扰,甚至引发短路、漏电,危及井下作业安全。应急修复的核心目标是 “快速阻断风险、临时恢复防护”,需严格遵循《煤矿安全规程》《爆炸性环境第 1 部分:设备通用要求》等标准,结合破损程度与井下场景(如井下巷道、采掘工作面、机电硐室)制定针对性方案,同时为后续修复预留条件。以下从破损评估、工具准备、分场景修复步骤、安全验证及后续处理五方面,详细拆解应急修复全流程。

一、先做 “破损评估”:明确修复优先级与方案适配性

应急修复前需先通过 “目视 + 简易检测” 判断破损情况,避免盲目操作导致风险扩大。评估需聚焦三个核心维度,不同结果对应不同修复策略:

破损程度评估:

轻度破损:外皮仅出现局部划痕、裂纹(深度≤外皮厚度的 1/3),未暴露内部绝缘层(如铜芯外的聚四氟乙烯绝缘层),且无明显变形、鼓包 —— 适用于 “局部密封修复”,重点阻断水分、粉尘侵入;

中度破损:外皮破损深度超过 1/2,暴露内部绝缘层但绝缘层无损伤(用手触摸绝缘层无黏连、破损痕迹),或出现小面积(≤5cm?)外皮脱落 —— 需 “绝缘补强 + 密封防护”,防止绝缘层老化;

重度破损:外皮全破损,内部绝缘层裸露且有划痕、破损,或伴随电缆铜芯轻微变形,或破损处有明显油污、水渍侵入 —— 此类情况应急修复仅能临时阻断风险,需标记后尽快安排更换,避免因绝缘失效引发故障。

破损位置评估:

固定敷设段(如沿巷道壁、电缆桥架敷设):位置相对稳定,修复时可借助支架、夹具固定电缆,操作空间较充足,优先选择密封性强的修复材料;

移动敷设段(如连接采掘机械、刮板输送机的电缆):需频繁拖拽、弯曲,修复后需保证材料耐磨损、抗拉伸,避免修复层脱落;

接头附近(如电缆中间接头、终端接头 1m 范围内):需格外注意密封,防止水分渗入接头内部导致绝缘击穿,修复后需增加防护套加固。

环境风险评估:

高湿 / 淋水环境(如井下排水巷、回采工作面):修复需重点强化防水,选择防水等级≥IP65 的密封材料;

粉尘密集环境(如掘进工作面、转载点):修复后需在表面形成光滑防护层,减少粉尘堆积;

防爆区域(如高瓦斯矿井的采掘工作面、机电硐室):所有修复材料需符合防爆要求(如阻燃、抗静电,氧指数≥32%),且修复过程中严禁产生火花。

三、分场景 “应急修复”:按破损程度与位置制定操作步骤

应急修复需遵循 “先清洁、再修复、后加固” 的流程,不同破损程度与位置的操作细节存在差异,需结合井下实际场景灵活调整,同时全程做好安全监护(至少 2 人配合,1 人操作、1 人观察环境与设备状态)。

(一)轻度破损(仅外皮划痕、裂纹,未暴露绝缘层):局部密封修复

适用于固定敷设段的轻度划痕,核心是通过绝缘胶带与密封胶阻断粉尘、水分侵入,操作步骤如下:

安全预处理:

先断开电缆两端连接的设备电源(如控制箱、传感器),挂 “禁止合闸” 警示牌,并用万用表检测电缆芯线通断,确认无电流后再操作;

若电缆敷设在巷道顶部或高处,需搭建临时作业平台(如登高梯),平台需固定牢固,防止倾倒;若在采掘工作面,需先停止周边设备运行,清理作业区域杂物。

清洁与预处理:

用高压风吹尘枪对准破损处,沿电缆轴向吹除表面粉尘(风压调至 0.4MPa,避免高压损伤外皮);

用棉布蘸无水酒精擦拭破损处及周边 10cm 范围,去除油污、煤泥(若有顽固污渍,可轻轻用砂纸打磨表面,不可用力过猛导致破损扩大);

用砂纸轻轻打磨破损处边缘,将尖锐的外皮毛刺磨平,防止后续胶带被划破。

绝缘与密封操作:

一步缠绝缘胶带:将矿用阻燃绝缘胶带从破损处左侧 5cm 开始缠绕,胶带重叠宽度为自身宽度的 1/2,缠绕时力度均匀(以胶带略有拉伸但不破裂为宜),直至覆盖破损处右侧 5cm,共缠绕 3-4 层,确保破损处全被包裹;

第二步涂密封胶:待绝缘胶带缠绕完成后,在胶带外侧均匀涂抹一层矿用防水密封胶(厚度 1-2mm),涂抹范围需超出胶带边缘 2cm,形成密封保护层;

第三步静置固化:若环境温度≥15℃,静置 30 分钟即可固化;若温度低于 10℃,需用保温棉覆盖加速固化(不可用明火加热,避免引燃胶带)。

加固与标记:

用不锈钢扎带在密封胶两侧各扎一道(间距 5cm),扎带松紧度以能插入一张纸片为宜,避免过紧压伤电缆;

在修复处悬挂 “临时修复标记牌”,标注修复时间、破损程度、修复人姓名,便于后续巡检跟踪。

(二)中度破损(外皮破损暴露绝缘层,绝缘层无损伤):绝缘补强 + 密封防护

适用于移动敷设段或接头附近的中度破损,需在绝缘保护基础上增加加固层,防止拖拽时修复层脱落,操作步骤如下:

预处理与绝缘补强:

清洁步骤同轻度破损,额外用绝缘电阻表检测绝缘层绝缘性能(将表笔分别接破损处绝缘层与电缆外皮,500V 电压下绝缘电阻≥100MΩ 为合格,若低于此值需先排查绝缘层是否受损);

选择与电缆外径匹配的矿用热缩绝缘管(长度需覆盖破损处两侧各 10cm),用酒精擦拭热缩管内壁与电缆表面,确保无杂质;

将热缩管套在破损处,用热风枪(井下需使用防爆型,温度调至 120-150℃)从热缩管中间向两端均匀加热,直至热缩管全收缩(紧贴电缆表面,无气泡、褶皱),加热时保持热风枪与电缆距离≥10cm,避免局部过热烧毁绝缘层。

密封与加固:

热缩管冷却后(约 15 分钟),在其外侧缠绕 2 层矿用阻燃绝缘胶带(重叠宽度 1/2),缠绕范围超出热缩管两端各 3cm;

若破损处位于移动敷设段,需在胶带外侧套上阻燃保护套管,套管两端用不锈钢卡箍固定(卡箍拧紧力矩 5-8N?m,避免过紧导致套管变形);

若破损处靠近接头,需额外套上防爆密封套,密封套两端缝隙用密封胶填充,确保无渗水通道。

(三)重度破损(外皮与绝缘层均破损,或芯线变形):临时阻断 + 标记更换

此类破损应急修复仅能临时防止事故扩大,不可作为长期解决方案,操作步骤需突出 “快速阻断” 与 “明确标记”:

紧急风险控制:

立即断开电缆电源,用绝缘挡板(阻燃树脂材质)将破损处与周边设备、金属构件隔离,防止人员误触或异物碰撞;

若破损处有水分渗出或油污覆盖,需先用棉布吸干水分,再用酒精清洁,避免短路风险。

临时绝缘处理:

用矿用阻燃绝缘管(比电缆外径大 1-2mm)套在破损处,管内填充绝缘密封胶(确保胶液全包裹裸露的绝缘层与芯线),两端用绝缘胶带缠绕密封(缠绕 5-6 层);

在绝缘管外侧套上防爆密封套,用卡箍紧固后,再缠绕一层阻燃保护套管,形成 “双重防护”。

标记与上报:

在修复处悬挂 “紧急更换标记牌”,标注 “重度破损,需 72 小时内更换”,同时用红漆在电缆上做环形标记(宽度 5cm),便于巡检识别;

立即向矿机电科上报,说明破损位置、程度及应急处理情况,申请安排更换(如截取破损段重新做中间接头,或整根更换电缆)。

四、修复后 “安全验证”:确保无隐患再恢复供电

应急修复完成后不可直接恢复供电,需通过 “外观检查 + 绝缘检测 + 试运行” 三重验证,确认修复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,避免因修复不当引发故障:

外观检查:

目视检查修复层是否平整、无气泡、无松动,绝缘胶带、热缩管是否全覆盖破损处,密封胶是否固化(用手触摸无黏连感);

检查加固部件(扎带、卡箍、保护套管)是否牢固,无位移、脱落风险,尤其移动敷设段需手动拉动电缆 1-2 次,观察修复层是否跟随电缆变形,无开裂迹象。

绝缘检测:

用 500V 绝缘电阻表检测电缆对地绝缘电阻(将表的一端接电缆芯线,另一端接巷道接地极),不同电压等级电缆的绝缘电阻合格标准如下:

0.4kV 电缆:绝缘电阻≥10MΩ;

0.75kV 电缆:绝缘电阻≥20MΩ;

若检测值低于标准,需重新检查修复层,排除密封不良或绝缘层损伤的问题。

试运行验证:

先合上电缆两端设备的电源开关,观察设备是否正常启动(如控制信号是否稳定、电机是否运转平稳),无跳闸、异响;

试运行 30 分钟后,用手触摸修复处温度(正常温度应与电缆其他部位一致,不超过环境温度 + 10℃),若出现发热(温度超过 40℃),需立即断电,排查是否存在绝缘层破损导致的局部短路。

五、后续 处理:应急修复不是终点

应急修复的有效期通常为 7-30 天(根据破损程度与环境而定),需在有效期内完成处理,避免长期依赖应急措施导致风险累积。处理方案需结合电缆破损情况选择:

小范围破损(破损段长度≤1m):可采用 “中间接头修复”—— 截取破损段电缆(两端各多截 5cm,确保断面平整),使用矿用防爆中间接头(符合 MT/T 1117 标准),按 “剥切绝缘层→压接铜套管→套热缩管→填充密封胶→紧固外壳” 的步骤制作接头,制作完成后需进行耐压试验(0.4kV 电缆耐压试验电压为 2.5kV,持续 1 分钟无击穿)。

大范围破损(破损段长度>1m)或多段破损:建议整根更换电缆 —— 选择与原电缆型号一致的矿用控制电缆(如 MKVV22-0.6/1kV,3×4mm?),更换时需遵循井下电缆敷设规范(如电缆弯曲半径≥10 倍电缆外径,与动力电缆间距≥10cm),敷设完成后重新做终端接头,确保绝缘与密封性能。

定期跟踪与预防:

将修复后的电缆纳入重点巡检清单,每周至少巡检 1 次,检查修复层是否老化、破损,绝缘性能是否达标;

针对易破损的电缆段(如采掘工作面拖拽段、巷道交叉口),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—— 如套上耐磨保护套管、安装电缆导向架,减少机械碰撞与拖拽损伤。

总结

矿用控制电缆外皮破损的应急修复需始终围绕 “安全第 一、快速有效、预留后续空间” 的原则,结合破损程度与井下工况选择适配方案,从评估、备料、操作到验证全程合规,避免因操作不当扩大风险。同时需明确:应急修复仅是临时措施,必须在有效期内推进处理,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矿山电气系统的稳定运行。此外,日常需加强电缆敷设、使用环节的管理(如避免电缆碾压、过度弯曲,定期清理表面粉尘),从源头减少外皮破损的发生概率,为井下安全生产筑牢 “电气防线”。



标签

本文网址:/news/752.html

最近浏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