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

矿用控制电缆外皮破损该如何紧急修复?

2025-10-08 05:25:35
作者:翊成网络g

特种电缆


矿用控制电缆是矿山电气系统的 “神经脉络”,承担着传输控制信号、保障设备联动的关键作用,其外皮作为一道防护屏障,直接隔绝矿井中的潮湿水汽、腐蚀性介质、机械冲击等危险因素。一旦外皮出现破损,不仅可能导致电缆绝缘性能下降、信号干扰,甚至引发短路、漏电等安全事故,严重威胁矿山生产安全与作业人员生命安全。本文将从外皮破损的危害与成因入手,详细梳理紧急修复的工具准备、分步操作流程、修复后检测方法,同时提供破损预防建议,帮助矿山设备维护人员快速、规范处理外皮破损问题。

一、矿用控制电缆外皮破损的潜在危害与常见成因

在开展紧急修复前,需先明确外皮破损的危害程度与成因,这是选择修复方案、避免问题扩大的基础。矿用控制电缆外皮多采用氯丁橡胶、聚氯乙烯(PVC)等耐磨损、抗腐蚀材质,但在矿山复杂环境中,仍易出现破损问题。

(一)外皮破损的三大潜在危害

电气安全风险:外皮破损后,电缆内部的绝缘层直接暴露在矿井环境中,若接触到潮湿水汽、积水或金属设备,可能导致绝缘性能击穿,引发短路故障,轻则造成控制设备停机,重则产生电火花,引燃矿井中的瓦斯、煤尘,诱发爆炸事故;同时,破损处可能出现漏电现象,若作业人员不慎接触,易引发触电伤害。

信号传输故障:矿用控制电缆需稳定传输设备启停、参数调节等控制信号,外皮破损后,外界的电磁干扰(如矿山大型电机、变压器产生的磁场)会侵入电缆内部,导致信号衰减、失真,造成设备控制失灵,例如掘进机、提升机等关键设备因信号紊乱出现误动作,影响生产效率甚至引发安全事故。

电缆寿命缩短:矿井环境中存在大量腐蚀性物质(如地下水、硫化物)与机械杂质(如煤矸石、粉尘),外皮破损后,这些物质会持续侵蚀电缆绝缘层与导体,加速电缆老化,原本设计使用寿命 5-8 年的电缆,可能 3 年内就需整体更换,增加矿山设备维护成本。

(二)外皮破损的四类常见成因

机械外力损伤:这是主要的成因,包括电缆敷设时被矿车、掘进设备碾压、刮擦;井下作业时工具(如铁锹、锚杆机)意外撞击电缆;电缆悬挂过高或过低,被顶板落石、巷道侧壁突出物划破外皮。

环境因素侵蚀:高湿环境导致外皮材质老化、龟裂;矿井水中的酸性物质(如硫酸、碳酸)长期接触外皮,造成化学腐蚀;井下温度骤变(如夏季高温、冬季低温)使外皮热胀冷缩,降低柔韧性,易出现裂纹。

材质老化与疲劳:电缆长期使用后,外皮材质因氧化、紫外线照射(井上运输或井下照明区域)出现老化,抗拉、抗撕裂性能下降;电缆频繁弯曲(如连接移动设备的电缆)导致外皮疲劳破损,尤其在接头处、弯曲半径较小的部位。

安装与维护不当:敷设电缆时未按规范预留足够弯曲半径,强行拉扯导致外皮拉伸破损;电缆悬挂时未使用专用挂钩,直接与尖锐金属件接触,长期磨损外皮;日常巡检不到位,未及时发现轻微破损,导致破损范围扩大。

二、矿用控制电缆外皮破损紧急修复的工具与材料准备

紧急修复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快速恢复电缆外皮的防护功能,因此需提前准备适配矿山环境、符合安全标准的工具与材料,避免因工具缺失导致修复延误或质量不达标。

(一)核心工具清单(需符合矿用防爆标准)

清洁工具:防爆型高压吹风机(用于清理破损处的煤尘、积水)、不掉毛专用抹布(蘸取专用清洁剂使用)、铜丝刷(轻度打磨破损处周围的氧化层,仅限金属铠装电缆),确保修复前破损部位无杂质、干燥清洁。

切割与打磨工具:防爆电工刀(用于修整破损处的毛边、凸起,避免损伤内部绝缘层)、120 目 - 240 目砂纸(打磨破损处周围外皮,增加修复材料的附着力)、卷尺(测量破损长度与宽度,确定修复材料尺寸)。

加热与压实工具:矿用防爆热风枪(温度可调节,用于加热热缩管、热熔胶,避免高温损坏内部绝缘层,温度范围建议控制在 120℃-180℃)、硅胶压实辊(用于压实修复材料,确保无气泡、贴合紧密)、防爆手电筒(提供井下照明,便于观察修复细节)。

安全防护工具:绝缘手套(耐压等级不低于电缆额定电压,防止触电)、防割手套(避免修复时被工具划伤)、护目镜(防止粉尘、碎屑进入眼睛)、防爆对讲机(用于修复过程中与井口或控制室保持通讯,确保紧急停机时及时响应)。

(二)关键修复材料(需符合煤矿安全标准 MT/T 818)

主修复材料:根据破损程度选择 —— 轻度破损(破损面积<10cm?,未伤及绝缘层)可选用矿用专用自粘橡胶带(厚度≥2mm,具备耐油、耐水、耐老化性能);中度破损(破损面积 10cm?-50cm?,或外皮局部缺失)选用矿用热缩管(收缩比≥2:1,内壁带热熔胶,收缩后能紧密包裹破损处,隔绝水汽);重度破损(破损长度>50cm,或伴随轻微绝缘层损伤)需使用矿用电缆修补片(由丁基橡胶基材与黏合剂组成,宽度不小于破损处宽度的 2 倍)。

辅助材料:矿用专用清洁剂(中性配方,避免腐蚀外皮材质,如酒精浓度 95% 以上的工业酒精)、绝缘密封胶(用于填补热缩管与电缆外皮的缝隙,增强密封性)、标识标签(记录修复时间、位置、修复人员,便于后续巡检追踪)。

三、矿用控制电缆外皮破损紧急修复的分步操作流程

修复需遵循 “先断电安全确认、再清洁修整、后分层修复” 的原则,不同破损程度的修复步骤存在差异,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,确保修复后电缆满足井下安全运行要求。

(一)前期安全准备(修复前必须完成)

断电与挂牌:联系控制室切断该电缆所在回路的电源,悬挂 “正在维修,禁止合闸” 警示牌,同时用验电器检测电缆两端是否断电,确保无残余电压(矿用控制电缆额定电压多为 0.6/1kV,验电器需匹配对应电压等级)。

环境安全确认:检查修复区域的瓦斯浓度(使用防爆型瓦斯检测仪,浓度需<0.5%)、顶板稳定性(无落石风险)、通风情况(确保空气流通,避免清洁剂挥发气体积聚),若环境不达标,需先改善环境再开展修复。

电缆固定:用专用电缆挂钩将破损电缆固定在稳定位置,避免修复过程中电缆晃动,同时确保破损处处于水平或略微倾斜状态,防止积水流入破损内部。

(二)轻度破损修复步骤(自粘橡胶带修复法)

清洁修整:用高压吹风机吹除破损处的煤尘、积水,再用抹布蘸取专用清洁剂擦拭破损处及周围 10cm 范围内的外皮,去除油污、杂质;用防爆电工刀轻轻修整破损处的毛边、凸起,确保边缘平滑,避免划伤内部绝缘层;用砂纸轻轻打磨破损处周围外皮,使表面略显粗糙,增强自粘橡胶带的附着力。

分层缠绕自粘橡胶带:取出矿用自粘橡胶带,从破损处一侧 5cm 处开始缠绕,缠绕时保持胶带拉伸 10%-20%,确保胶带紧密贴合外皮,每一圈重叠上一圈的 1/2,直至覆盖破损处另一侧 5cm 处,形成 “中间厚、边缘薄” 的过渡层,避免产生台阶导致后续磨损;缠绕完成后,用手按压胶带 5-10 分钟,促进胶带自粘固化,确保无气泡、无松动。

密封检查:用防爆手电筒照射缠绕部位,观察是否有缝隙、气泡,若发现气泡,用手指按压排出空气;若缝隙较大,需补充缠绕 1-2 层自粘橡胶带,确保全密封。

(三)中度破损修复步骤(热缩管修复法)

清洁与热缩管裁剪:按轻度破损的清洁步骤处理破损处,确保干燥、无杂质;测量破损处长度,裁剪热缩管,长度需比破损处长 10cm(两端各超出 5cm),内径需比电缆外径大 10%-20%,确保热缩管能轻松套入电缆。

热缩管定位与加热:将热缩管套在破损处,确保破损处位于热缩管中间位置,两端各预留 5cm;用防爆热风枪从热缩管中间向两端均匀加热(距离热缩管 15-20cm,避免局部过热),观察热缩管收缩情况,待热缩管内壁的热熔胶融化并溢出时,停止加热;用硅胶压实辊从中间向两端压实热缩管,排出空气,确保热熔胶与电缆外皮紧密贴合,无空隙。

边缘密封:待热缩管冷却至室温(约 10-15 分钟),在热缩管两端与电缆外皮的结合处,涂抹一圈矿用绝缘密封胶,厚度约 1mm,确保全覆盖缝隙,进一步增强防水、防腐蚀性能。

(四)重度破损修复步骤(电缆修补片 + 热缩管组合法)

绝缘层检查与修复:先检查破损处是否伤及内部绝缘层,若绝缘层出现轻微划痕,用绝缘胶带缠绕 2-3 层进行修复;若绝缘层破损,需先更换局部绝缘层(使用与原电缆同材质的绝缘材料),确保绝缘性能达标。

修补片粘贴:清洁破损处及周围 20cm 范围内的外皮,用砂纸打磨表面;取出矿用电缆修补片,撕去保护膜,将修补片中心对准破损处粘贴,用手从中心向四周按压,排出空气,确保修补片全贴合,无褶皱;粘贴完成后,静置 5 分钟,让黏合剂初步固化。

热缩管加固:按中度破损的热缩管裁剪与加热步骤,在修补片外侧套上热缩管并加热收缩,热缩管长度需覆盖修补片两端各 10cm,形成 “修补片 + 热缩管” 的双重防护,增强破损处的机械强度与密封性。

四、修复后的检测验证与日常预防措施

修复完成后需通过严格检测,确保电缆满足井下安全运行要求,同时通过日常预防措施,减少外皮破损的发生频率,延长电缆使用寿命。

(一)修复后的三项核心检测

外观与密封性检测:目视检查修复部位是否平整、无气泡、无缝隙,热缩管是否全收缩,修补片是否贴合紧密;用高压水枪(水压 0.3MPa)对修复部位喷水 30 秒,观察是否有渗水现象,若无水渗入,说明密封性达标。

绝缘性能检测:使用 2500V 兆欧表(摇表)测量电缆绝缘电阻,测量前需断开电缆两端的设备连接,将兆欧表一端接电缆导体,另一端接修复部位的外皮(或接地),匀速摇动摇表(120r/min),绝缘电阻值需≥100MΩ(0.6/1kV 电缆标准),若低于标准值,需重新检查修复部位,排除绝缘层损伤或修复材料失效问题。

信号传输检测:恢复电缆供电,使用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,检测电缆的信号传输衰减率与失真度,衰减率需≤5%(矿用控制电缆标准),失真度需≤3%,确保控制信号能稳定传输,无干扰、无延迟;同时测试连接设备的运行状态,如电机启停、阀门调节等,观察设备是否响应正常。

(二)外皮破损的四项日常预防措施

规范敷设与悬挂:敷设电缆时严格遵循 “平直、无扭曲” 原则,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 10 倍(矿用控制电缆标准),避免强行拉扯;井下电缆采用专用防爆挂钩悬挂,挂钩间距不超过 1.5m,与顶板、侧壁保持 5cm 以上距离,避免与尖锐物体接触,在矿车通行区域,需加装防护套管(如钢管、耐磨橡胶管)。

加强日常巡检:制定 “日巡检、周排查、月检测” 制度,日巡检重点检查电缆接头、弯曲处、易受撞击部位的外皮状态,使用手电筒照射观察是否有裂纹、破损;周排查采用红外测温仪检测电缆温度,避免过热导致外皮老化;月检测使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,及时发现潜在问题。

环境防护优化:在潮湿、腐蚀性强的区域(如井下水泵房、积水巷道),为电缆加装防水、防腐蚀保护套;定期清理电缆周围的煤尘、积水,避免杂质长期堆积侵蚀外皮;在温度骤变区域,选用耐高低温的电缆外皮材质(如氯磺化聚乙烯)。

作业人员培训:对井下作业人员开展电缆保护培训,明确 “禁止碾压、撞击电缆” 的操作规范,作业时需提前确认电缆位置,避免工具误伤;设备维护人员需掌握电缆外皮破损的应急修复技能,定期开展实操演练,确保突发破损时能快速响应。

矿用控制电缆外皮破损的紧急修复,既是保障矿山生产连续的关键,也是防范安全事故的重要环节。修复过程需严格遵循安全规范,根据破损程度选择适配的修复方案,同时通过科学的日常预防,从源头减少破损发生。希望本文的修复方法与预防建议,能为矿山设备维护工作提供实用参考,助力矿山电气系统安全、稳定运行。


标签

本文网址:/news/756.html
下一篇:没有了

最近浏览: